7日10时许,国内首台单机容量最大功率150兆瓦级大型冲击式转轮在四川田湾河流域梯级水电站正式投入运行,换装“中国芯”的水电机组成功并网发出“第一度电”,标志着我国已实现高水头大容量冲击式水电机组从设计、制造到运行的全面自主化,以及关键核心技术国产化“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
5月29日,我国自主研制的大坡度螺旋掘进机“北山1号”,首次转弯成功。
5月21日16时,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采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首颗内地与澳门合作研制的空间科学卫星“澳门科学一号”。
近年来,“万物互联”的产业技术基础已相对成熟,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由于卫星通信可为基础建设相对薄弱的区域提供一种低成本的网络覆盖解决方案,因此全球掀起一股建设低轨卫星互联网的狂潮。
通过数字技术赋能,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优势,有助于推动更多“中国制造”蝶变为“中国智造”。
4月16日9时36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风云三号G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深隧巡检机器人、流域智慧管理平台、泵吸式暗涵清淤机器人、城市排水管线检测机器人……3月下旬,超500种环保新产品、新技术、解决方案和应用案例“走进”2023年长江经济带(武汉)水·生态环境科技博览会。
3月19日,由武汉重型机床集团有限公司牵头研制的“大型复杂薄壁回转构件的高精铣车复合柔性加工技术及装备”项目,顺利通过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获得充分肯定。
3月中旬,春雨普降,重庆市林业科学研究院的研究人员高兴地看着已经修复完毕的森林火灾受灾山林,通过重载无人机,快播快种植被恢复工作快速完成,森林修复进度大幅提升。
量子芯片对保存环境要求极高,如何将娇贵的量子芯片长期“保鲜”存放?记者15日从安徽省量子计算工程研究中心获悉,我国首个可保存量子芯片的高真空存储箱研制成功,并已投入国内首条量子芯片生产线使用,其被科学家形象地称为“量子芯片冰箱”。